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、开放程度最高、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,在高质量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、构建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。
共建“一带一路”七年成绩斐然,为不确定性日增的世界经济持续注入强劲动能。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的构建,能够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,拓展我国发展战略回旋空间、带动世界经济复苏。两者一脉相承,拥有共同的精神内核、发展理念、战略指向。
循环畅通是两者共同的精神内核。建设“一带一路”对内要带动商品和要素市场流通,对外要实现“五通”(即政策沟通、设施联通、贸易畅通、资金融通、民心相通),打通国内外商品、要素市场,优化配置沿线国家资源。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既涉及商品生产、分配、消费、流通全过程的循环通畅,也涉及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、循环畅通。两者都强调用循环实现畅通、用畅通创造价值。
共建共享是两者共同的发展理念。“‘一带一路’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,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”,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,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繁荣。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不是闭关锁国,而是以中国自身发展带动世界各国深层次互动,进而引领全球经济振兴。两者都强调国际合作、共建共享。
“主场全球化”是两者共同的战略指向。此次疫情意味着全球化模式的加速转变,“客场全球化”迎来尾声,“主场全球化”即将到来。“一带一路”已成为各方积极对接的发展平台,为“主场全球化”推进提供有力抓手,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更将带动“主场全球化”快速发展。
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离不开“一带一路”的高质量发展,只有高质量实现“五通”,才能切实建成循环畅通的新发展格局。但在不稳定性、不确定性更加突出的国际形势下,“一带一路”建设面临新形势。一方面,部分发达国家和个别区域强国制衡掣肘“一带一路”动作频繁,导致投资不确定性增加;另一方面,新冠肺炎疫情对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影响深重,不仅导致各国经济政策从“经济效率”主导转向“经济安全”主导,更加剧“五通”推进难度。
在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下,长三角地区应围绕“一体化”“高质量”,着力打造“高端要素富集地、科创成果集散地、‘链主’企业集聚地、市场联通主阵地、制度型开放新高地”,勇担推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。
打造高端要素富集地。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作用,规范开展金融创新,强化全球性多层次资本配置能力,为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提供强劲资本支撑。率先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,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、拔尖人才和团队,打造国际人才流动枢纽。依托数字经济先发优势,引领“数字丝绸之路”建设。
打造科创成果集散地。打造国际技术转移中心、国际技术专利展示交易中心等平台枢纽,辐射带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先进技术交流与合作。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载体提升发展行动,搭建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科技合作网络,构建以长三角为主要节点的全球科技创新网络。
打造“链主”企业集聚地。发挥长三角在数字经济、高端制造等领域比较优势,鼓励领导型企业、平台型企业从产业链“嵌入者”转变为产业链“链主”。推动本土企业“走出去”,基于产业链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市场整合资源,实现补链、扩链、强链,提升本土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地位,打造全球新一代产业链建构者与价值链主导者。
打造市场联通主阵地。探索“互联网+口岸”新服务,加快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和物流枢纽。以市场化方式推进世界电子贸易平台(eWTP)全球布局,打造新型国际贸易中心。对接国家顶层设计,从战略角度统筹规划“一带一路”境外产业园区空间布局,从沿线国家“逐点突破”转向经济走廊“重点统筹”。
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。长三角地区应更好地发挥各地自贸区作用,在规则、规制、管理、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领域谋划先手棋,对标最高标准、最高水平,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,选择优势领域率先实现突破,形成区域发展制度优势,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。
(作者为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、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)